千古名相寇准:促成澶渊之盟,保北宋百年太平,为何却下场惨淡?

发布日期:2025-05-22 12:44    点击次数:91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澶渊之盟》(原创说明: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要讲澶渊之盟,我们就必须要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它的故事背景。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国(也称契丹)于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5年)签订的和约。

此盟约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25年的战争,此后百年间双方基本保持和平共处。

北宋以高昂的经济代价换取了边境的长期稳定,节省了军费开支,推动了商贸繁荣,但也因“岁币”政策被后世视为妥协外交的典型。

辽国则通过条约获得稳定收益,巩固了其政权的合法性。

所以说澶渊之盟的结果,对于签订盟约的双方来讲,称得上是双赢的局面。

那为何小编却说,有人因为这次双赢的盟约而一败涂地呢?这个人又究竟是谁呢?

【1】

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的秋冬时节,辽国的萧太后与辽圣宗率大军南下攻打北宋。

辽军铁骑来势汹汹,他们先是在唐兴、遂城两地打败了宋军,随后又围困了瀛州,还侵犯了贝州、魏州一带。

多地沦陷的急报传到了北宋朝堂,霎时间朝野震动。

宋真宗赵恒也乱了阵脚,急召文武大臣,询问应对方略,以窝囊著称的北宋群臣纷纷请求朝廷南迁、避开祸乱。

其中,来自南方的大臣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而来自西南的大臣陈尧叟则说成都是更好的选择……

一时间,群臣争论不休。

此时,宰相寇准站出来高声道:“以臣之见,向皇上提出迁都建议的这些人,全都该杀!”

“如今,圣上英明神武,文武百官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要是圣上您御驾亲征,必使我大宋军队士气高涨,敌人肯定吓得落荒而逃。”

“即便没有达到如此效果,那我们也必能出奇兵扰乱敌人的计划,坚守城池拖垮他们,敌疲我战,胜算必会大增。”

“怎么能不战而退,抛弃宗庙社稷,跑到楚、蜀这些偏远地方去避祸呢?一旦人心溃散,贼兵乘势而来,国家危矣!”

宋真宗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听从了寇准的建议,决定御驾亲征。

他亲率大军渡过大河,来到了战争的最前沿——澶州一带(即澶渊郡,今河南濮阳)。

彼时的澶州已经被辽军从三面围攻,但宋军在名将李继隆的带领下依旧坚守着城池。

很快,皇上御驾亲征、要来救援的消息就传到了澶州,久经围困的城内守军瞬间士气大振。

宋真宗到了澶州之后,双方又僵持了十几天。

眼看着久攻不下,辽国这边开始军心不稳,这时,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主动请缨,要出阵攻城。

萧挞凛是辽国的名将,勇猛异常,他也是这次辽国南侵北宋的主谋,南下的一路上,他攻城拔寨、气焰十分嚣张。

攻城之前,萧挞凛率轻骑兵出来侦察战情,结果刚好碰上宋军的威虎军头张瓌正在床子弩前值守。

张瓌见状扣动了扳机,偌大的大弓箭穿堂而出,一箭就射中了萧挞凛的额头,当即他便摔落马下。

【2】

猛将萧挞凛一死,辽军本就低落的士气瞬间跌倒了谷底。辽圣宗一看,自己已然陷入了孤军深入的困境,可谓是进退两难,于是他就偷偷地派人来北宋这边求和。

寇准一开始坚决不同意议和,说想要议和,除非辽国投降,向北宋俯首称臣,并把幽州等地献于宋朝。

奈何宋真宗自己却先妥协了,他根本无心恋战,一心只想稳住辽国。

北宋朝堂上的文武大臣里也多是厌战、畏战之人,甚至有的大臣为了让宋真宗答应辽国的求和,竟然污蔑、攻击寇准,说他想拥兵自重。

寇准有心无力,只好答应了求和。

于是,宋真宗派了阁门祗候曹利用去往辽军的营地谈判,商量每年要给辽国的钱物(即岁币),出发前还特别交代曹利用:“实在不得已,即使百万也可答应。”

对于宋真宗这种极其奇葩的妥协,寇准感到非常不解。

真宗只说,为了边境不再受扰,为了江山社稷永固,为了缩减军费开支,为了百姓减轻赋税压力。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宋真宗除了畏战之外,他的担心也不无道理,毕竟战争的确很烧钱。

中国自古就以江浙、两湖、四川等地最为富庶,再往北到了中原、关中一带也还算凑合,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明显就比较穷苦、匮乏。

南方百姓占尽天时地利,日子逍遥自在,而北方的游牧民族为了生存,只能在狩猎淡季南下掠夺资源。

所以,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威胁,大多都来自北方。

元朝赋税为历代最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时的北方游牧民族已经和汉族融合为华夏一家了,北方再敌人了。

而澶渊之盟对于宋朝来说,最大的好处正在于此:让北方再无后顾之忧。

【3】

既然宋真宗已经拿定了主意,寇准也只能无奈同意此事。

他能做的,只是在曹利用临行前悄悄嘱咐他:“皇上虽有谕旨,可以答应给辽国百万,但你记住,绝不能超过三十万,如若超了,回来我定斩你头!”

曹利用连连点头答应,到了辽军营地,经过一番艰难的谈判,最终双方终于达成了和议论,也就是闻名于世的澶渊之盟。

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真宗称萧太后为叔母;北宋每年向辽国提供“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加起来正好30万。

双方以白沟河为界,维持原有的疆域,互不侵犯;并且还在边境地带设置榷场,开放贸易、互通有无。

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在百年之内再也没有发生过战事。可以说,澶渊之盟使宋、辽双方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宋朝省下了巨额的军费开支,老百姓的负担也因此减轻了不少,并且收回了被辽国占领的瀛、莫二州。

而辽国也因为这一纸盟约,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年年都有的固定收益——岁币。

既然次盟约的结果是宋、辽双赢的局面,那么到底谁输了呢?答案是此战的第一功臣寇准。

为什么说寇准输了呢?他究竟又是如何输的呢?

澶渊之盟签订之后,宋真宗也知道寇准功劳很大,有段时间他对寇准特别厚待,而寇准也因此有点沾沾自喜。

这样的君臣一体,让当初主张迁都避祸的王钦若心里很嫉妒。

有一天朝会刚结束,寇准先行告退,宋真宗目送着他走出了朝堂。

眼看着寇准走了出去,王钦若看准时机,对宋真宗进言:“皇上如此敬重寇准,是因为他对江山社稷有大功吗?”

宋真宗点点头说:“是啊。”

王钦若接着问:“澶渊之战,皇上非但不觉得那是耻辱,反而说寇准有大功,这是为何?”

宋真宗愣了一下,问:“卿何出此言?”

王钦若就说:“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便是城下之盟。皇上您以万乘之尊而订立了城下之盟,试问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耻辱的事情吗?”

宋真宗听完之后,脸色立马就沉了下来,非常不高兴。

王钦若见有机可乘,于是又接着说:“皇上您听说过赌博吗?赌徒经常会在快把钱输光的时候,就会把剩下的所有钱全都押上,这就叫孤注一掷。澶渊之战时,寇准就好比是那个赌徒,在寇准的眼里,皇上您就是那个“孤注”啊!您想一想,这多危险啊!”

【4】

宋真宗果然听进去了王钦若的谗言,从那以后,宋真宗就开始慢慢疏远寇准了。

到了第二年,宋真宗就把寇准贬为了刑部尚书、陕州知州,另选了一个人——王旦做了宰相。

之后寇准又被一贬再贬,辗转换了多个职位。

后来到了宋真宗病重之时,刘皇后临朝掌权,又把寇准贬为太常卿、相州知州,把他调到了安州,之后又把他贬到道州做司马。

到了乾兴元年(1022年),寇准又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最后就在那里去世了。

寇准的一生,以刚正不阿而留名青史。

回顾澶州之战的前夕,如果宋真宗直接听信了王钦若的迁都之言,那么北宋可能早早就沦落为第二个东晋,早很多年就已经偏安一隅。

如果他听了陈尧叟的话,迁都成都,那北宋就可能变成第二个蜀汉。

甚至可能在真宗时期,就直接导致民心涣散,军队溃败,国家灭亡。

幸好当时有寇准在,他仗义执言、力排众议,勇敢地担起了整个窝囊的朝局。

几百年后,当瓦剌的军队打到北京城下,迁都的言论再度在大明的朝堂上沸腾之时,另一位民族英雄于谦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地击退来犯之敌,避免了大明王朝沦落为南明的悲剧。

他的功绩,甚至就他的结局,都和寇准可以说是如出一辙。

正所谓,谋天下者不谋己身。

澶渊之盟让宋辽停战,不再互相残杀,也为后来契丹融入华夏民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寇准输了自己的一世功名,而中华民族却赢在了千秋。

他硬推着皇帝上前线之时,哪里还顾得上自己身后的祸福?

他可能只是想,国家有难,一国之君不能积极应对,反而临阵畏缩逃跑,国家危矣。至于他自己的荣辱得失,会不会被人说成是“孤注一掷”,他早就抛在脑后了。

一代名臣,永远值得我们后人铭记!